学工动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喜与忧
发布时间:2011-09-04 18:30:06浏览量:

    眼下,高校一年一度的迎新工作拉开帷幕……如何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如何处理好与新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克服第一次离开父母的孤独等,成为众多新生们的大学“第一课”。本就关注度颇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大学新生的入学,不仅得到学校、家长更多的重视,也吸引了媒体与公众的目光。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社会公众对此问题的关注不断升温,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也在不断加强。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硬指标”,如建立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为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近日走访了一些高校,了解到一些可喜的新气象。例如,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在新生报到期间,将对所有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心理建档工作。对个别存在心理障碍或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学校还将根据测评报告作进一步分析、疏导和干预。而在西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幸福生活”这门课程出现在了新生的必修课课程表上,格外引人注目。
  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推动者们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困难与瓶颈也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常被提及,但在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关照到每一位大学生,如何进一步获得发展空间,如何与时俱进,这些问题仍值得思考。
  选修变必修,一个都不能少
  从上学期开始,四川大学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列为必修课,在四川高校中首开先河,引发社会关注。
  “既能享受轻松快乐的课程内容,又能获得1学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学生李小莹非常赞同学校的这项举措。李小莹坦言,从紧张的高中阶段步入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时,自己多少有点儿不适应,也会经常遇到一些“小纠结”,想家的时候,还会偷偷掉眼泪。“幸好有心理健康课,老师们生动的讲解,让我学到了很多处理小情绪的技巧,也变得越来越开心了。”
  事实上,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之前,四川大学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人际交往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恋爱婚姻心理学等多门应用心理学课程。不过,由于学校规模大,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们在选课时有着很大的自主权,选择心理学课程的学生比例并不高。

在四川的其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如西南民族大学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在“就业”板块,供大一至大四学生选修;成都理工大学的心理健康课程也以选修为主,开设有人际交往、成长心理、健康心理、职业规划、社会心理、性心理等多门课程。
  “从选修到必修的转变,目的就是希望能把全校学生一网打尽,普及心理教育。”谈及开设必修课的初衷,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心理学研究者格桑泽仁说,虽然这些年来,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度逐渐提高,但一学期下来,选修心理课程的学生也不过1000多人,仅占每年万余新生的10%,剩下90%的学生都是心理教育的盲区。长期的心理教学经验告诉格桑泽仁,真正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往往并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他们会把内心隐藏起来,甚至表面看起来健康、优秀,但在遇到极端情况时却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类似的案例在国内屡见不鲜。“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把心理健康课作为必修课的原因。”格桑泽仁说。
  在四川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共计1学分,分为沟通、目标、情绪、危机干预、学习、自我成长、恋爱、急救8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是一出独立的"折子戏",以讲座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格桑泽仁介绍,讲座会以互动参与为主,老师们讲授时更加注重技巧和方法,而不是灌输空洞的理论。比如,会向学生讲授如何处理情绪,上下铺之间发生冲突了怎么办,遇到紧急情况时该如何冷静应对等。
  无独有偶,在西南财经大学,一门“心理健康教育与幸福生活”的必修课程也出现在了今年新生的课程表上。据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介绍,学校希望通过一学期32学时的集中教学,让大一新生从入校起,便学会做一名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大学生。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咨询中心教师马岳德非常赞同高校将心理健康课设为必修课的做法。他呼吁更多高校也能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并主张对大学生分年级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大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可能会经历不同的心理问题,新生可能对新环境不太适应,到了大二,可能要面临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往往要面对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压力、考研压力等。”马岳德认为,若在不同年级开设相应的心理学课程,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学会正确处理心理压力。
  一些高校将心理健康课设置为必修课令人欣喜,但是从全国范围的高校来看,这毕竟还属少数。2011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规定,“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但是,该标准对于高校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只是倡导,并没有强制性规定,因此,让所有的大学生都走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还需要因地制宜,且经历一段时间的努力。
  愿意咨询专业人士的学生并不多
  “我不喜欢成都的气候,常常起不来床,害怕与同学们交流,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我只能躲在寝室里从早吃到晚,也变得越来越胖……”这是3年前,四川大学08级学生张文(化名)发给心理教师王英梅的短信。
  想家恋家,不适应异地求学的环境,不懂得如何与室友相处……这是很多大学新生都会遇到的问题,有人甚至为此走向了极端。幸运的是,张文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暴饮暴食和自我封闭后,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第一次交谈后,王英梅就发现了张文的问题所在:没有自信、找不到自我、极度敏感。与此同时,张文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也引起了她的注意。
  此后一年多时间,王英梅和张文进行了十几次面对面的交流。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张文终于走出寝室,去校园河畔写诗、读诗,去感受大自然的点滴变化,并陆续在校园刊物上发表诗歌与散文。
  3年后,张文发生的变化让很多人不敢相信。“她美丽自信,落落大方,不仅担任了学院的学生会主席,还经常主持校内的重要活动,简直变了一个人。”王英梅欣喜地说。
  据了解,与四川大学一样,全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等,义务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援助。遗憾的是,并非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会像张文那样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西南民族大学08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周亚琼告诉记者,她本人和身边的同学常常会对前途感到焦虑,对未来感到迷茫,在情感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但真正走进咨询室的同学却不多。“我觉得跟不认识的老师倾诉内心很难敞开心扉,我也担心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目光,所以更多时候,我习惯一个人琢磨。”

  王英梅在长期的学生心理工作中发现,最终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学生中,大部分人都没有主动寻求心理疏导。“那些能主动来咨询的学生,多数人会得到比较好的疏解,做出自杀等过激行为的概率要比那些长期将问题郁积在心的人小很多。”
  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关照到每一个大学生就体现出重要的意义。为此,西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全校学生中提倡“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即到心理室咨询的不一定都是心理抑郁、有问题的,没有心理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常去咨询室和老师坐一坐、聊一聊。
  同时,学校还提出了构建“大心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层,提供专业指导;以各学院、系所为中间层,学院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等都参与进来;以班级为基础层,将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室长、社团干部等纳入其中。此外,学校团委、学工、后勤、保卫等部门也都参与到这个大体系中来,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则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每周都组织学生开展“大学适应、个人成长、人际关系、情绪与压力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两性心理、团队协作”等系列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
  而在成都理工大学,除了心理咨询室外,还建有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拨专款筹建的实验室,目的是为经历了地震或有类似创伤的学生提供一个情绪宣泄和心理辅导的场所。据该校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程虹娟介绍,今年新生入学后,中心还将把心理辅导工作从学校、学院和班级的层面,延伸到学生宿舍生活区,尽可能覆盖到每位学生,关注到他们学习生活的细节。
  发展过程中遭遇诸多瓶颈
  即将步入大四,周亚琼遇到苦恼时“一个人琢磨”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她告诉记者,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关于大学生成长、恋爱等话题的心理讲座,不过她去的次数并不多。“主要看是谁来讲,有的老师照本宣科、说教式地讲课,我听了开头就会离开。”
  而在四川大学,尽管校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初衷是将全体新生“一网打尽”,但仍然会有不少“漏网之鱼”。李小莹告诉记者,一堂人数超过300人的必修课,总会有逃课的同学。老师讲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课人数。
  “心理健康课从选修变成必修课,这个过程历时5年,主要时间都花在筹备师资上了。”格桑泽仁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有心理教师近40人,这些教师之前大多数都是学政治、管理、社会学等专业的,但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很多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心理咨询资格证书。“开设必修课前,我们还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在教学技巧与方法上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培训。即便如此,像四川大学这么大规模的学校,心理老师的缺口还有近10人。”格桑泽仁认为心理健康课小班化教学效果会更好,但由于师资缺口严重,现在该校的心理必修课还只能以300人左右的大班化教学形式展开。
  西南交通大学的马岳德也对高校心理教育师资不足问题深表担忧。“师资力量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他认为,长期以来,心理学方面的老师多是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后上岗,单列的编制很少。特别在一些普通高校,心理咨询尚属起步阶段,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现象更普遍。
  事实上,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却为何没能填补高校专职心理教师的缺口?格桑泽仁认为,除了进入高校的门槛日益增高、心理学教师单列编制较少的原因外,刚刚毕业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和高校心理辅导老师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更青睐于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老师,因为每位心理辅导老师个体的成长经历、对社会的接触度和对人生的体悟都会帮助其对学生的辅导。”在格桑泽仁看来,那些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老师经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积累一些心理咨询的方法与经验,要比那些刚跨出校门的心理专业毕业生更能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要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往往又阻碍了他们成为心理健康课的教师。
  据了解,西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前有10位专职辅导老师,且每位都具有心理学研究生的背景,这样的师资力量在全国高校中都名列前茅。但该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黄珣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发掘大量专业、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
  除师资外,记者走访了成都地区的多所高职院校后发现,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门紧闭,也很少有学生前往咨询,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心理咨询室。此外,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而是由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兼管,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心理学科在高校中的地位也是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格桑泽仁坦言,长期以来,心理教育在高校中的学科地位普遍不高,部分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有边缘化的倾向。由于高校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数目等都早已设计完备,这时如果突然增加一门必修课,势必会挤占、压缩其他科目的学分、学时,同时还有可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和经济负担,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只有1学分。”格桑泽仁说。
  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全员给力
  每天清晨,王英梅老师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收发邮件。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相处、恋爱问题等成为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王英梅表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正日趋复杂。例如,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功利化、独生子女一代新的人际交往模式、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公平感、学生群体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都刺激着大学生们的敏感神经。
  “我一直偷偷喜欢一个女生,但是我现在没房没车,拿什么向她表白。”这是王英梅咨询过的一个案例,受如今社会上一些人持有的拜金价值观影响,大三男生王帅(化名)迟迟不敢对暗恋了3年的女孩表白,也因此造成了心理上的抑郁。
  这种现象让王英梅倍感无奈。“社会的物质化倾向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观,原本三四十岁才承担的家庭经济责任提早到了20多岁,刺痛了大学生们纯真的爱。”她说,对大学生来说,在校园里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纯粹之爱才足以让他们回忆一生。大学生应该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思想的丰满、精神的高度是终生的财富。
  采访中,许多长期从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高校教师表示,在大学生心理状况面临各种社会思想影响与挑战的情况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全民总动员”。
  今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期间,四川省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亦有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方式、生活理念等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善于创新,但缺少务实精神;独立自主,但缺少合作精神;喜欢标新立异,但抗挫折能力较弱;幼稚与成熟并存,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等。
  总之,作为看着动漫、吃着快餐、打着电玩成长起来的一代,优越的家庭条件、富足的物质生活、缺乏艰难困苦磨炼的经历,再加上独生子女的身份,使他们对困难的估计时有不足,失恋、人际交往挫折、就业不如意、学习成绩的变化、突发事件的影响,都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做出过激行为。近几年发生的留学生机场刺母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一直以来客观存在的高校学生自杀等事件,都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把高校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实上,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概率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比率还是很低的,但正因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一旦事件发生,全社会的目光都会聚焦到他们身上,事件会被放大。”格桑泽仁说,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应该得到关怀,对此,高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协作和努力,比如孩子小学、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社区教育,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合理关注和理性对待。

  他们为什么不愿寻求帮助

  高校心理咨询师之痛

  硕士毕业后,我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已有9年。这份工作让我有幸与青春热情的大学生为伴,却也时常会让我感到心痛。
  每每看到大学生原本该澄明真挚的眼神中出现了愤怒、阴霾、迷茫、抑郁、焦虑、无助,甚至绝望,我就会感觉很心痛。
  2002年秋冬交替的时节,来自岭南的一位大一新生因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和校园环境,坚持要退学。班主任老师很为他惋惜,苦劝无效后,带其求助于我,希望我能说服他。咨询过程中,他不与我对视,回应也非常缓慢,在艰难的交谈后,我了解到,他无法容忍被别人关注,比如因为自己没有带笔,旁边同学好意主动借他一支,他就会为此感觉非常不爽。此外,他无法容忍在北京的冬天要穿很多衣服……我的解读是,僵化偏执的人格特质使他暴露出不能、不敢让人碰触的孤独、恐惧和敌意。那时,我很心痛,到底怎样的成长历程,会让一个年轻人深埋下如此不能承受之重?
  在工作中,让我更苦恼的是,并不是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都愿意走进我的办公室。
  其实,大多数时候,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心理困扰是可以慢慢化解的,而且可以转变为心理进一步成长的能量源泉。我记得,2006年夏天,一位被顺利免试推研的学生因情感问题找到我。沟通之后,我发现其个性率直坦荡,与周围同学相处较好,但在处理亲密关系的过程中有诸多困惑。在我看来,虽然他很擅长学习,但对于自己是怎样的人,到底喜欢做什么,以及在亲密关系中该期待和付出什么,都所知甚少。还好,他的困扰愿意让我分担,我用几个月时间一路陪伴他走来,他慢慢更加了解自己,也学会了用更灵活、理性的方式来解读和对待生活。
  然而,发生在2004年春天的案例则正好相反。多次挂科以致降级的小A,其妈妈来到我的办公室,流着泪讲述孩子的情况。小A经历了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可来到大学后,因沉迷网络游戏而挂科,这对中学里成绩向来很好的小A是个巨大的打击,他转而用游戏来逃避这种打击和学业的压力。如此循环往复,已经由妈妈陪读的小A还是走到了面临被退学的境地。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也坚决不肯自己来见心理咨询老师,声称自己没有精神问题,不需要心理帮助。看着痛苦的妈妈,想着那素未谋面的学生,我很心痛。那个孩子正在承载着无法向别人言说的失望、愤怒、压力,可为什么他不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分担和帮助呢?每当此时,我的心痛感就会很强烈。
  除了做咨询,我还承担了学校里其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比如开展心理讲座,为学生进行心理电影评析、团体辅导,等等,并给学生上心理选修课。在这些工作中,我发现,这些倾注了老师很多心血,动用了学校很多财力物力的活动,参与的学生相对较少。虽然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中小学开展多年,但大学生们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相关活动的理解仍存在误区。似乎大学生们都很认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奇怪的是,很多学生却很少愿意在此方面倾注时间和精力,也并不认为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需要学习的过程。而实际上,要想更自由、更有创造性地生活,对自己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对相关心理知识的系统了解甚至系统训练也是必要的。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灵的润养,以此获得使生活更加美好的内心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 刘鑫)

地址: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科技楼三楼

邮编:432000
电话:0712-2331982

主任邮箱:mcl_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