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运用心理学方法解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工作
发布时间:2011-04-19 22:59:04浏览量: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最不平衡的青年中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日益深化的高教改革使大学生充满了竞争和压力。内在的心理冲突和外在的社会压力,导致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十分沉重,据统计,有44%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少大学生存在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新变化;特别是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峻性;运用原有的思想教育方法已不可能完全有效,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引入新的方法;大学生许多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注重关心他们的心理矛盾,通过对他们的心理困惑,心理矛盾的化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特别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包括知、情、意、行等要素,经历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人们的思想态度形成和转化的三个阶段,特别是内化过程能顺利完成,就必须使得教育者首先应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具有对教育内容积极而肯定的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内驱力,形成顽强的道德意志。在思想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教育对象一旦缺乏相应的肯定情感,正确认识和顽强意志就会使受教育者由于“认识障碍”、“情感障碍”不能顺利完成态度转变的三个阶段。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熟悉教育对象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的特点,从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情感和道德入手,防止和消除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自觉运用心理学方法,完成对教育对象思想和态度的彻底改变。
   作为与思想道德形成相伴随的心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状态的“背景”上产生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点表现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要对教育对象实施有效的思想教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必须与受教育者一定的心理状态相适应、相吻合,同时受教育者也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地接受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应从教育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出发,尽量创造他们产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教育环境,消除避免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为顺利完成思想教育创造条件。由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以及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个人心理特征对思想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影响的分析可知,要对教育对象实施有效思想教育,在运用一般的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借助一定的心理学方法,才能提高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心理学方法是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必要方法。
   心理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措施:
   1.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矛盾。
   3.优化校园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4.针对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实施与其个性类型相适应的工作方法

地址: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科技楼三楼

邮编:432000
电话:0712-2331982

主任邮箱:mcl_wh@163.com